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_VFJ1uobfLg
以前沒有實價登錄的時候,買賣房子是非常不透明的事,那麼有了實價登錄制度呢?真的一切都公開透明了嗎?
先說政府原意是希望房價資訊更透明,站在消費者立場避免買錯買貴,而且在課稅方面也就更有依據
自從2012年8月起正式上路後,不論買賣住宅、店面或土地等,都必須將實際價格登錄於網站上。而且在房地產買賣完成並完成所有權移轉登記的30天內,須主動向主管機關申報。
實價登錄內容包括:登記收件年字號、建物門牌、不動產標示、交易筆棟數、房地、土地、建物及車位交易總價、土地移轉面積、建物移轉面積、使用分區或編定、建物現況格局等。
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修法公告,原本“預售屋”由代銷業者於委託代銷契約屆滿或終止30日內申報,此條例更改為自售預售屋者銷售前及代銷業者簽訂代銷契約後30日內,將預售屋銷售資訊報備查;並於簽訂買賣契約30日內,申報登錄該物件實際交易價格。(還有一些關於實價登錄的修法細項,但目前資訊尚未明確,後續我們將持續追蹤做介紹)
實價登錄的正面影響
1 價格透明 化減少紛爭
實施實價登錄已經7年,不動產市場最大改變就是提升不動產市場透明度、減少價格買賣糾紛,表面上有政府介入,不再是房仲或業者說了算,同時也改變大家在房地產交易中的行為。
2 助漲助跌效果 走向不二價
實價登錄讓資訊更透明,但也產生「助漲助跌」效果,景氣不好時買方希望買低,景氣好的時候賣方希望賣高,一來一往也會拉長議價時間。因此,不二價的情況恐怕會愈來愈多,無論買多少戶,或認識長官及建設公司股東,結果都是『不二價』!
3 大數據有利市場大環境分析
實價登錄提供市場實價交易資料,有利大數據分析,可深入剖析市場交易狀況與結構變化,也能幫助專業人士編列台灣房地產相關指數。
根據2018年〈全球不動產透明度指數〉台灣名列世界第26名,屬透明市場組,在亞太地區則名列第六,超越中國、南韓等亞太國家,這多少都要歸功於實價登錄的機制!
實價登錄的負面影響
1 建商作價 作高&作低
最常見的就是「作高價」,建商送的裝潢費用,納入房價總價內登錄,就能順勢墊高售價,目的就是讓民眾查詢實價時,認為房價沒有跌、甚至逆勢上漲。另外一種「作低價」,透過單戶的成交走低,釋出賠售訊息,藉以宣稱房價打底讓消費者出手,但這可能只是建商自導自演的障眼法!
「實價登錄」有可能變成「虛價登錄」!
2 選擇性登錄 無法掌握真實價格
如果某物件的實價登錄,只出現幾戶登錄的價格,或是只選擇高樓層的戶別登錄,這可能是業者選擇性登錄,這樣的實價登錄,幾乎沒有參考價值。這也是為何要修法,在代銷賣預售屋簽約30天內登錄的原因,如此建商「作價」機會相對變少,民眾就有機會立即掌握真實價格。
3 暗藏墊價招數
有建商會送出裝潢、家電,讓房價維持原價,並加以登錄,這些贈品的價值見仁見智;另外也有「合併車位坪數」或「併入地下儲物空間」計算,希望營造房屋單價被大幅拉低的假象
4 簽AB約 向銀行超貸
這種狀況比較容易發生在仲介,就是在房屋成交時簽兩份合約,一份是實際成交價格的真合約,一份是價格較高的灌水假合約,這份假合約不但可在實價登錄上記錄較高的價格,讓房市行情水漲船高,也可用較高的假成交價來向銀行超貸。
實價登錄的參考價值
實價登錄出於良善的動機,讓消費者購屋時價格更為透明,但交易過程中各角色難免想爭取優勢,所以出現利己對策。
但,實價登錄仍有“最低”參考價值,即使高於實價登錄的建案也要從點位和品牌做客觀分析,端看區域生活機能造成工作上或者日後的方便性為考量,不應該一昧追求折扣!
眉角 注意是否為特殊交易物件
以實價登錄資訊作為出價參考時,要特別注意是否有註記「特殊交易物件」,避免被特殊行情誤導。特殊交易物件包括親友或員工特殊關係買賣、急買急賣、單獨車位交易、瑕疵物件等十幾種情況,登錄價可能偏高或偏低
結論:貨比三家是基本功課,同一棟大樓也有樓層、面向的區別,多看多聽就對了!